溧陽市文化小學是市教育局直屬、江蘇省實驗小學,位于溧城鎮(zhèn)燕園路59號,東、南、西分別連接市進修學校、三大小區(qū)、市政府廣場,建成于2000年并開班招生,建筑面積1.96萬平方米,占地37畝。學?,F有學生2708名,62個班級。學?,F有教職工163名,教師綜合素質較高,隊伍年輕化。任課教師大專學歷達100%,其中本科學歷達60%,7人有學士學位,1人研究生在讀。常州市、溧陽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教壇新秀占32.5%。有二十多人次教師獲得溧陽市級(以上)各項競賽一等獎。經過八年的努力,學校已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進、管理水平較高、辦學質量優(yōu)良的教育體系,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學校先后榮獲 “全國紅領巾手拉手助殘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特色先進學校”、“江蘇省二級檔案室”“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常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學校”、“常州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常州市教育技術裝備與管理先進集體”、“常州市紅旗大隊”、“常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常州市示范圖書館”、“常州市少先隊教育現代化示范學校”、“常州市綠化達標單位”、“常州市德育先進學校”、“常州市示范家長學校”、“常州市衛(wèi)生模范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于04年獲得了聘請外籍教師的資質,已經成功地聘請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外籍教師參與學校教學,提升了學校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讓每個生命體都能獲得最佳發(fā)展,關心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教學科研化,科研日?;W校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舍得大投入,強校必先強教師,請名師來校指導,與華師大合作培訓,更新了教師觀念,拓寬了教師視界,提升了專業(yè)水平。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五育并重,德育為先,全員育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紀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日常工作中。學校開辦以來,始終堅持“多活動,輕負擔”的教學方針。學校傳統的“風箏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為學生鍛煉能力、展示風采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渠道。通過素質的發(fā)展促進學生高效地學習。多年來,學生的發(fā)展取得了累累碩果,獲獎、發(fā)表文章達1058人次。學校的文化知識質量檢測也一直處于全市前列,04、06年度畢業(yè)班綜合考評全市第一,二年級寫字團體賽獲常州市第一名。學校信息技術裝備基本達到《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中信息技術裝備標準的二類要求。學校校園網絡備課平臺、教學平臺、教務平臺、校務管理等應用系統先進。網上資源豐富,利用率高。特別是科技教育,作為學校的特色科目創(chuàng)建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的榮譽稱號。學校天文臺定期向學生開放,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
尋根溯源,溧陽市實驗小學的前身是歷史上的“平陵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地址在原溧陽縣城東北隅。院內有“蒼云”石巍然屹立。相傅宋丞相趙葵定居溧陽后樂晚香堂于城南,宋理宗賜他“三石”,“蒼云”其一,石上篆刻“蒼云”二字,傳為宋高宗所書。至明孝宗弘治年間知縣符觀移置于行館(平陵書院前身)。光緒28年(1902年),清政府廢科舉行新學,“平陵書院”改名為“溧陽縣高等小學堂這是我市創(chuàng)辦學校的開始,全市僅此一所,距今已有109年。堂長是“儒學教論”(清代管文人的官職)陳垂綸,后由宋葆祺繼任。當時的課程設置為“修身、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書畫、體操”等。學堂每年招收40名學生,學制4年,另附設“蒙學班”(相當于初小)共2班,每班20人,學制亦是4年,共12個班,320名學生。1912年,因校舍不夠,將“蒙學班”移至東門節(jié)孝祠內(原縣委小會堂北)。20多年來,學校取得長足的發(fā)展,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完善,教育改革繼續(xù)深化,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學校特色日趨鮮明,"勤奮守紀活潑團結"的校風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學?,F有54個班,其中幼兒班12個,小學班42個,學生總數近3000人,其中幼兒園663人,小學部2213人,教職工 人,其中特級2人,大專惟上的教師占 %,校,校內,近萬平方米的七幅教育樓錯落有效,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初步實現了教育教學現代化,教育科研取得豐碩成果,省級立項課題2個,常州市級立項課題7個,涉及到德、育、體、美、勞各個方面,多年來,學校教師先后在省級惟上報刊發(fā)表文章近300篇,"求實創(chuàng)新"的教風已經形成。少先隊活動豐富多彩,卓有成效,被團中內,國家教委授予"全國紅旗大隊"和"雙學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科 成績穩(wěn)步上升,體藝活動蓬勃開展,"三棋"、"科教"、"珠心算"已成為特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