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4-01-02 11:44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二、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相對較強,但對立體造型了解比較淺顯,運用陶泥直接制作作品,還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這節(jié)課先讓學生欣賞不同時期的彩陶作品,在教師示范的基礎上掌握制作方法,再運用彩泥或陶泥進行裝飾性制作解決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他們對陶泥的興趣,為以后直接制作陶泥作品打基礎。
三、說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取“欣賞法-示范法-啟發(fā)式-小組合作法”來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欣賞討論——以實物為例,多媒體展示不同時期的彩陶文化,和學生一起欣賞討論,分析其在彩陶和黑陶的區(qū)別、構圖、造型、色彩、風格等方面的獨特美感。培養(yǎng)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并啟發(fā)了他們的思維。
2.直觀示范——通過直觀地示范,讓學生直觀能看到整個制作的過程,從而歸納制作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
3.啟發(fā)思路——展示不同時期的彩陶,啟發(fā)他們仔細觀察比較,說說它們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制作方法歸納:泥條盤筑、隨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4.小組合作——根據自己創(chuàng)作需要,相互交換或共用材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促進學生發(fā)揮互助的友誼,學習氣氛更濃厚,設計構思更完整,創(chuàng)作速度更快。
這樣多法并用,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析能力,又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陶泥是實用性很強的表現藝術,需要全面的知識和創(chuàng)新的點子,要想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創(chuàng)作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利用大量的實例和演示創(chuàng)作一幅泥塑作品的過程,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掌握知識。練習是教師指導學生鞏固和運用知識,培養(yǎng)技能技巧的方法,因而我會鼓勵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也能體味動手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講一講我國有關陶文化的知識,請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陶文化,引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欣賞陶作品(媒體展示陶文化)
(1)欣賞彩陶文化:①半坡型;②廟底溝型;③馬家窯型;④半山型、馬廠型。
(2)欣賞黑陶文化特點:黑、薄、光。
(3)了解彩陶文化運用的藝術法則。
(4)欣賞現當代陶文化。
2.媒體出示彩陶圖片,介紹認識各時期彩陶的特點和風格。通過出示陶藝作品,仔細觀察比較,說說它們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進行制作方法歸納:泥條盤筑、隨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3.討論問題,教師介紹制作方法: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驟做的呢?盤條法又是怎樣做呢?搓泥條應該怎樣才能搓得基本一致?怎樣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變得牢固而不會輕易損壞?
4.教師示范
為了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創(chuàng)作的方法要領,我會進行示范,幫助學生及時避免創(chuàng)作誤區(qū),并確定如下具體步驟:拍泥板——泥板厚度適宜;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裝飾——方法不限;燒制。
(三)實踐創(chuàng)作
美術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我將布置這樣的課堂任務:運用多種方法個人獨立制作或與同學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歡的造型生動的陶藝作品。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會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及時給予他們鼓勵與建議,幫助學生將創(chuàng)意轉化為具體成果。
(四)展示評價
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我會設置“小小藝術家”的情境活動,讓學生自愿展示作品,并賦予學生“藝術鑒賞員”的角色,學生們滔滔不絕地從多方面進行自評、互評,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品。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觀察、反思和評價的能力,還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五)小結拓展
一節(jié)課就猶如一首樂曲,它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前奏”,還要有裊裊不盡的“尾聲”。為此,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回顧本課重要知識點,并且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出發(fā)進行情感升華。
最后,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布置具有開放性的課后實踐活動,這樣有利于將學生的眼光從美術課堂導向現實生活,真正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想說的這堂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便于梳理知識,讓本堂課學習的內容簡明扼要直觀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我采用了文字的板書。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欣欣
上一篇: 教師招聘小學美術《陶泥的世界》教案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